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教师论坛 教师论坛

多观察,少评论——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发布时间:2022-03-18 浏览次数:0

作者:宋微微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者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敌视。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根据作者的观点,非暴力沟通专注于四个方面的要素:一,观察。先要对发生的事情做出客观的观察和具体的表述,而不是去做总结性的评论,因为评论具有判断色彩,这是一种变相的指责与批评。二,感受。当在我们身上发生一些事情,或者说我们听到一些话之后,我们要把此时此刻的感受表达出来,或者说我们做的哪些事情导致其他人的感受是什么,比如说我很难过,我很高兴,我很内疚等。三,需要。在表达感受之后,要勇敢的说出我们内心的需要是什么。不责备自己,也不委屈不责备他人,委曲求全和盛气凌人都会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四、请求。明确而具体地提出我们的请求,而不是向别人发号施令。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三章是区分观察和评论。文章首先说明了什么是观察,并用一首诗歌反映了观察和评论的区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所以,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然后作者用一个具体的案例,某个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沟通困难,作者去协调双方矛盾,通过和老师们座谈的一些具体的问题来说明什么是观察,什么是评论。得出结论是,把观察和批评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读完这一章之后,我惊讶并沮丧地发现,平时我和家人,和学生,包括和同事之间的谈话大部分的都是评论性的而不是观察性的句子。比如,晚上睡觉之前,看到孩子没有洗脸,刷牙直接上床睡觉,就对他说:“你又不讲卫生。”闻到老公身上有烟味儿,就说他又不遵守规定抽烟。学生的题目没有做对,就说:“这个知识点已经讲过很好多次了,你怎么还不会?”……

根据作者的观点,观察就是我们要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的说出观察结果。根据这个观点,以上我的那些话,都是评论。而评论一旦是负面的话,就是批评,别人听到批评之后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本能地进行反驳。那么这个时候两人之间的对话就不是积极的沟通,而对话就会朝着不尽如人意的方向发展。

所以,我们一开口说话,不是给对方定“性”,而是需要实事求是地仔细地描述出对方的行为,让对方觉得我们没有夸张,主观臆断。双方是在一个平等的公正的基础上进行沟通,这样交流才能继续。

所以,下次看到孩子没有洗脸刷牙,我会尝试对他说:“妈妈看到你没有洗脸刷牙,就上床睡觉了。”闻到老公身上有烟味儿,我会说:”我刚才闻到你的身上有浓浓的烟味儿。”也会尝试对没有做对题目的同学说:“刚才的这个题目你选的C,正确答案是D。”

能心平气和的去沟通真的很难。希望能够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善自己的沟通方式,能够更多的看到世界的美好。


河北师大附中校园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编号:冀ICP备18011017号-3

技术支持:载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