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教学科研>>教研动态 教研动态

历史课的精打细磨

发布时间:2020-12-22 浏览次数:0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蓝天白云,秋高气爽,秋天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10月中下旬,梁金萍老师和杨乐老师参加了学校举行的“初中评优课选拔赛”和“高中评估课选拔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11月4号的历史教研活动中,两位老师分别跟大家总结和分享了各自的备课思路和心得。

梁金萍老师所选择的题目是《洋务运动》。在教学过程当中,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提供学案和材料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出结论,认识到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的结果和影响。它的失败也证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曲折。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因为艰难曲折而放弃继续追寻中国梦,并且最终由中国共产党肩负起这一重任。最后沉淀于习近平书记所言: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达到通过学习历史,为现实服务,让学生明白个人和国家紧密相关。

杨乐老师所选择的题目是《两次鸦片战争》。主要线索是从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明着手,寻找两种文明间的差异,相遇,碰撞并且最终所带来的沉思。备课过程中,杨老师通过研习教法,寻找大量原始材料和著作。最后徐徐在大家面前,把两次鸦片战争这个画卷展开。PPT课件十分精美大气,内容详实,形式多样。

两位老师在比赛中所取得的可喜成绩,离不开史广萍老师带领全组老师的群策群力,通过多轮备课、上课、听课、磨课、改课,从细节着手,解决每一个问题的每一个环节,力争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无缝接轨,自然过渡。比如可以先提出一系列问题:《洋务运动》中思考以江南制造总局制炮厂为代表的军事工业使用怎样的工具生产的?从哪儿来的?洋务运动之前中国经济生产活动中是怎样生产的?你觉得哪种经济生产方式代表历史发展方向?为什么?学生根据问题并结合PPT上所提供的图片作出回答。在思考和回答过程中自然而然得出了以下结论: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采用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就是中国走向工业化,而工业化是近代化的标志,因此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这样历史结论的得出是自然生成的,并不是教师硬性灌输给学生的。历史的发展是在不断地矛盾中前进的,通过对比差异和找到冲突是寻找历史原因的一个有效方法。杨老师在《两次鸦片战争》通过展示史料马嘎尔尼“和睦相处”、“两大文明帝国友好往来”、“到贵国经商,双方都能因此受益”,与此同时乾隆帝“与天朝体制不合”、“奇珍异宝,并不贵重”、“梯航毕集,无所不有”,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的感受到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教师不用过多赘述情况下已经为之后鸦片战争的爆发做好了铺垫。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让这一部分能够化难为简,让同学们更好理解的同时迎来本堂课的大高潮。在冯立辉老师建议下,杨老师最后选择了通过引出材料抛出问题,假设历史的办法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最终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达到了真正的师生和生生互动,让学生感到在知道史实的基础上,由自己获得史论的那份成就感,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不由自主的融入课堂,气氛顿时热烈。一个一个细节的处理,最后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有所学,有所思,要高效地把教师自己的提高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离不开每一堂课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点细致入微的思考和解答,要把课堂教学做到极致,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处处留心。通过这次活动,二位年轻老师的共同收获是,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意这四个方面:

集思广益,打磨备课过程中,偶尔脑子会短路,掉进思维陷阱,这时多聆听组内老师的建议,会碰撞出新的灵感思路。

逻辑清楚,历史学习讲究历史发展的脉络感,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讲课过程中必须有一条清晰明了的逻辑线索。

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在备课过程中时刻把握这五大核心素养,真正实现与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

语言准确,讲课过程中用词必须恰当,尤其程度词、过渡词的运用尤为重要,尽可能避免口误、口头语,确保学生的听课质量。

   也以此与全组教师共勉。

                           撰稿人:梁金萍

                                    2020-11-5


河北师大附中校园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编号:冀ICP备18011017号-3

技术支持:载驰科技